銅之家網訊:中共18大新任領導班子面臨的十大經濟挑戰(zhàn)盤點.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18屆全國代表大會如期閉幕,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代的中央領導集體。面對低迷的經濟形勢,中共18大新任領導班子面臨的挑戰(zhàn)有哪些呢?
1、調結構與穩(wěn)增長任務棘手
未來幾年,如何在調結構的同時穩(wěn)增長,是新一屆領導人最緊急且棘手的任務。過去五年,增長率下降了一半,從07年同比經濟增速超過14%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7.4%。這是國外經濟危機和國內不作為共同導致的結果。結束經濟下降的趨勢是領導人面臨的最緊急的任務。
2、利益者阻礙進一步改革
過去長達10年、每年增幅接近10%的經濟增長使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數百萬人脫離了貧困,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成為了全世界企業(yè)的目標消費群體。但是,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削弱了推行必要改革的動力。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,以及金融危機都成為阻礙改革的絆腳石。
3、國有部門改革固化
國有部門的改革已經停滯,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出現了倒退。民營企業(yè)仍無法進入電力、石化和銀行等戰(zhàn)略性產業(yè)參與競爭。盧峰說,盡管經過了30年改革,但民營企業(yè)在很多領域依然沒有平等的市場準入權利。
4、勞動力市場萎縮
中國的勞動力規(guī)模已經達到最大化并將開始萎縮。據聯(lián)合國估計,從2000年到2015年,中國增加了1.03億勞動年齡人口。激增的勞動力壓低了工資標準,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。但從2015年到2030年,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6,900萬,在工資和出口競爭力方面也面臨相反的效應。這也導致計劃生育政策的必要性面臨爭議。
5、系統(tǒng)性改革政策滯后
巴克萊銀行認為,新的領導人可能會推出新的投資項目,即使只是為了完成十二五規(guī)劃中的投資計劃。“換屆后決策者們可能選擇一些相對容易實現的目標,包括改革戶籍制度、利率、資源定價機制和稅收政策,但系統(tǒng)性改革政策可能要等到大約一年之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會推出。”
6、增長模式受到打擊
經濟增長三大支柱中的出口 ,在2002-2007年間的年均增速曾接近30%,并創(chuàng)造了數千萬個就業(yè)崗位。但是在過往的三年中,由于工資水平的日益增長,人民幣的走強,以及可供開發(fā)的新市場有限,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正在受到打擊。
7、房地產繁榮走到盡頭
隨著收入的增長,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,房地產投資激增。地方政府向開發(fā)商出售了大片土地。但現在,以大幅信貸擴張為背景的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,城市的天際線上到處是未完工的建筑,過去的投資導致房地產供應過剩。2012年前10個月的新建住宅施工面積下降了12.7%。
8、固定投資盈利能力衰退
隨著工廠、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趨于飽和,這種投資的盈利能力也開始衰退,打擊了企業(yè)借款和銀行放貸的意愿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的經濟學家估計,中國經濟的產能利用率已經從21世紀初的接近90%下降到2011年的60%左右。
9、經濟刺激政策空間收窄
巴克萊銀行近日參加的一場中國宏觀經濟研討會顯示,政府無力緩和出口疲軟的局面,出于對政府債務增加和房價飆升的擔憂,刺激政策的操作空間進一步壓縮。巴克萊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,中國經濟的增長曲線可能呈L型,總的來說,去庫存化尚未開始,潛在增長率可能已降至7%。在短期內,就業(yè)形勢和房價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宏觀經濟政策的靈活度。”
10、政治、經濟改革如何協(xié)調
調整中國經濟結構應該是已經定論,唯一的不確定性在于其推進節(jié)奏。短期內,投資者雖然不停得聽到“穩(wěn)增長”,而且9、10月份的經濟數據也體現出一定成果。市場還不能判斷是“穩(wěn)增長”還是“穩(wěn)政治”??傮w而言,經濟和股市的最大看點在于,新一屆政府如何對中長期經濟結構進行調整,并輔之以恰當的制度改革。